1. 对于成年人而言,当较好耳的500Hz、1kHz、2kHz和4kHz四个频率的永久性非助听听阈级平均值达到或超过41dBHL时,即被视为听力损失。
2. 对于15岁以下的儿童,该标准则更为严格,当较好耳的这四个频率的永久性非助听听阈级平均值达到或超过31dBHL时,即被认定为听力损失。此定义同时也明确表达一种理念,应优先考虑儿童听力损失的诊断、治疗和干预,其次才是成人。
数据来源:世界卫生组织《世界听力报告》(2021年)中文官方译本
如何选配助听器
(注:以下建议仅供参考,具体选配方案需经专业听力师评估)
1、轻度听力损失(26-40分贝)
可能不需要立即佩戴助听器,但如果在噪音环境下或远距离交流有困难,可以考虑使用。
2、中度听力损失(41-55分贝)
助听器对于改善日常交流非常有帮助。
可以考虑耳背式(BTE)、迷你耳背式(RIC)或耳道式(ITC)助听器。
3、重度听力损失(56-70分贝)
需要更强大的放大能力。
耳背式(BTE)助听器通常更适合,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功率和功能。
4、重度听力损失(71-90分贝)
需要高功率助听器。
盒式助听器是常见选择,因为它们提供强大的放大能力和多种功能。
科学护耳小贴士
1. 远离嘈杂环境:避免长时间或近距离接触噪音。在噪音环境中,务必佩戴防护耳罩或耳塞,或迅速用手捂住耳朵离开现场。
2. 正确使用耳机:选择佩戴舒适、音量可调的耳机,并避免长时间佩戴。建议每隔一小时休息一次,同时确保耳机音量适中,以能听到为准。
3. 保持耳部清洁:尽量保持耳道干燥,减少掏耳朵的次数。如遇到耳道堵塞等问题,应及时就医处理。
4. 谨慎用药: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,并定期评估药物对听力的影响。如有必要,请医师或药师调整用药方案。
5. 及时就医:当出现听力下降、耳鸣、耳痛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根据专业医师建议采取适当干预措施,并结合听力康复训练进行定期跟踪复查。若经常出现说话打岔、需要他人重复话语或调高电视音量等情况,也应及时就医检查。
6. 优化交流方式:在与听力受损的老年人交流时,应尽量选择安静明亮的环境,放慢语速、简化语言,并避免遮挡面部。同时,可借助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辅助交流。家人和照护者应多陪伴老年人,增加对话交流,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,以缓解孤独感并延缓认知功能下降。
重要提示:
本内容仅为健康知识科普,不构成医疗建议
助听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,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验配
如有听力问题,请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"